近日,一则消息让不少准备走“教育移民”路线的家庭坐立不安。
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再度发声:本地生资格将加上“居住时间”要求,限制“考试移民”行为。
新政风向已定,变化迫在眉睫。
对很多已经拿到或正在申请香港身份的家庭来说,孩子能否继续享受本地升学优惠,变得扑朔迷离。
今天,我们就用一篇文章,帮你拆清楚这项新政的来龙去脉、背后逻辑,以及最关键的那句问:
👉现在办香港身份,还来得及吗?
✅“本地生”的门槛,真的变了! 先说说现在的政策。 这意味着,即使家庭实际常住在内地,孩子只要“入境时间点”卡得好,也能直接享受本地学费、本地学额,甚至是联招录取优先权。 本地生 VS 非本地生,升学差距有多大? 不少家长抓住这个“红利窗口”,通过高才通、优才、专才等计划拿香港身份,再“闪送”子女返内地,等考大学时再回来参赛。 4月26日,蔡若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: “我们正研究相关签证安排,将来可能会要求高才通申请人须在港居住满一段时间后,其子女才可享有本地生身份待遇。”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方向。早在今年2月,她就曾说过: “子女如果有香港身份证,没有理由不是本地生。” 但现在语气变了—— 消息一出,立即引发家长圈热议。 香港移民市场从未冷清。关键在于通道是否有效、投资是否灵活、身份是否保值。 而本轮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,恰恰抓住了这三点: 批签快:原则审批阶段速度远高于高才通,现有341宗已获正式批准。 门槛实质性放低:申请人只需证明6个月内拥有3000万净资产即可,不查收入、不查学历、不查雇主。 持有他国永居可申请:规避“单一国籍”限制,成为中国内地高净值群体快速绕道的关键通道。 官方数据已经显示,仅短短1个月内(2025年3月1日至月底),新增174宗申请,绝大多数为中国内地人士。 不少申请者选择的永居身份来自几内亚比绍、瓦努阿图等地。这些国家的特点是:批复快、费用低、手续简便。作为申请香港投资移民的“身份跳板”,再合适不过。 为什么香港突然对“考试移民”下手了? 教育资源吃紧是直接原因。今年,香港文凭试(DSE)报名人数激增了2000多人。 如何精准投放教育资源? ✅ 英国模式: 想享受“本国学费”,必须在入学前三年持续居住英国。 即便是英籍,也不能“空降上车”。 ✅ 新加坡模式: 国际生申请补助后,必须毕业后在本地工作三年。 否则要补交原本免除的学费。 这两套系统的共通点是:绑定“实际居住”或“未来贡献”条件,确保资源流向真正愿意留下来的人。 从蔡若莲的讲话可以看出,香港接下来也可能会走这个方向。 趋势已定,家长该怎么应对?你需要关注以下三件事: 孩子是否是“受养人”、是否持香港身份证,仍可能是基础条件。 有业内人士预测:未来或要求“入学前在港常住满1年~3年”。 特别是通过“高才通”“专才计划”等方式拿到身份的家庭。 插班、入读本地学校、参与DSE课程,这些都能作为“居港记录”的间接佐证。 教育局已经明确: “将来会考虑为不被资助的本地学生,额外增加一些学额。” 也就是说,即便孩子不满足“资助条件”,依然可能有弹性学位,只是需承担非资助学费。 专家观点:政策打击的是 “套利型家长”, 非真心育儿者 很多家长问: 教育政策专家张欣宇议员在立法会中指出: “应防范部分人利用政策套利,但也要避免误伤真正有意留港的家庭。” 香港这次并非一刀切,而是通过门槛微调,挤出“刷身份、不生活”的投机者,释放更多机会给长期在港的家庭。 因此,如果你是真心想让孩子在港受教育,现在仍是可行的窗口。 关键是别等到孩子“临考前”才落地。越早实地生活、越早融入本地教育系统,未来变数越小。 ✅ 尽快安排实际居港:如果已拿身份,不要拖延孩子赴港时间; ✅ 提前插班、本地就读:小学、初中阶段完成港校学业,最稳妥; ✅ 关注官方消息:政策可能在今年新学年联招前正式落地; ✅ 咨询教育专家:孩子是否符合未来资助条件,需专业评估。
根据现行规定,只要孩子持“受养人签证”且首次来港时未满18岁,就可按“本地生”身份报名升学。
被业内称为——考试型移民。
重点不再是“有没有身份证”,而是“有没有真实在港生活”!
有人支持:这是在防止制度被滥用;
也有人焦虑:我刚拿身份,孩子还没来港读书,会不会赶不上车?📊真实数据背后,是哪些趋势?
🔍 政策参考了谁?英国和新加坡给出答案
而本地生学额仍维持在每年1.5万个,压力陡增。
香港教育局正参考两个成熟国家的制度设计:
不是取消“本地生”身份,而是加上一道“居住年限”筛选机制。📌 家长要注意这三点新变化!
1. 不是取消“本地生”身份,但门槛会提高
但能不能享受本地生学额、学费资助?可能要看居住记录。2. “港漂”父母要慎重时间规划
建议尽早安排子女赴港读书、生活,避免临门一脚被卡在政策门外。3. “本地生福利”不会取消,但补贴方式会变
学位保障还在,只是优惠力度会差一截。
我们真心想让孩子在港成长,走本地升学路线,但孩子还没来港,现在怎么办?📝 给家长的建议清单: